主页 > 范文 > 正文

《长相思》 阅读题及*

时间:2025-01-08 05:04:11 点击:0
《长相思》 阅读题及*

《长相思》 阅读题及*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①榆关:现在的山海关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1)上阙夜深千帐灯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11、(1)夜晚宿营于旷野(1分);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1分)。(2)对比(1分)或者借景抒情;思乡(1分)

第2篇:《长相思①》的阅读*

【原文】

长相思①

(清)纳兰*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②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③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①写于作者从京城(*)赴关外盛京(沈阳)的行*途中,②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③聒:喧扰,嘈杂。

【问题】

7.全词写出了▲之苦及▲之情。(2分)

8.有人认为“夜深千帐灯”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近,你认为相近呢?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

7.行*(羁旅),思乡(2分,每空1分,大意对即可)

8.*示例一:相近。“夜深千帐灯”一句写出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所独有的壮观场景,显出恢宏壮阔的气势。而“大漠”、“长河”的雄浑、壮阔正是与“孤烟”、“落日”的苍凉、孤寂融为一体。因此,它们意境接近。

*示例二:不相近。“夜深千帐灯”,重在通过壮阔的景象,写思乡之苦,情感深沉含蓄,比起“大漠、大河”一句的雄浑的景象、恢弘的气势,意境差别较大。

(3分,两类*均可。能从意境上作分析比较,言之有理即酌情给分)

第3篇:《论沉思》阅读题及*

我们只有通过沉思,才能认识最高深的真理,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静在沉思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合一。

因此,只有通过沉思,让我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才能变得真实。

让我在这里为你们引用一段在印度经常被引用的有关沉思的话吧:

“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

“创造者”这个词的含意由于经常使用而变得庸俗了。只有当你把广漠的宇宙整个带进你直觉的视野之时,你才能说,神从他那无限的创造力中创造了这个世界。但神创造世界并不是一次*的活动,而是每时每刻连续不断的创造。

所有这一切表明了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它不像万有引力定律,也不像我不能崇拜或不能认同的某些抽象物。但这段话说的力量是“值得敬慕的”,它认可了我的崇拜,因为它属于一个至上者,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

这个力量体现在哪里?

一方面,它是大地、天空、星河;另一方面,它是我们的意识。,

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倘若在它的源泉和中心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神的力量‘经进发就向前奔涌,它既是我们的意识,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识。它的*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实际上,创造的这两个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沉思意味着我的意识和外部广漠的世界的合一。那么,这种统一在何处呢?《论沉思》阅读*

在那伟大的力量之中,在发射出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意识的伟大力量之中。

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这就是我们引用的有关沉思的精义,我们要用心记住这话——反复地背诵它,直到我们的心灵安定下来,排除一切迷乱杂念为止。这里没有损失,没有畏惧,没有要我们忍受的痛苦——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变得单纯、自然——我们变得自由了。沉思——就是去领悟真理,去生活,去运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们的存在。

让我再告诉你们有关的另一段话,那是在我们的学校里,孩子们沉思和每日祈祷时所使用的一段话:

“给我们意识,让我们在其中顿悟——你是我们的父亲。”

然而,这个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原因。因此,我们祈求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实现这一真理,我们祈求能够这样去做。

当我们完全实现了这个伟大真理,那么,我的生命将以它的谦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拜的温馨中去表达它自己的真理。

我们在祈祷中有时虽然没有用我们的全部心思去充分认识所用的词语,而只是机械地说出它们的发音,然而它们使我们得到满足。“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词。

因此,在我们的沉思中必须更深刻地理解“父亲”这个词的意义,以使我们的心灵处于它真实的*之中。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沉思能够让人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只有沉思才能“认识最高的真理”;沉思意味着自我意识和外部广漠世界的合一。

b、作者认为,由于自我和世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意识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沉思就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c、作者在文中前后引用了印度有关“沉思”的两句话,并围绕这两句话展开分析,挖掘出“沉思”的精义所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存在的思考。

d、作者在文章第(17)(18)两段连续使用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的内涵相同。

e、本文是泰戈尔哲理散文的代表作。全文篇幅短小,但微言大义,简洁的语言中蕴涵这深刻的哲理,体现了泰戈尔认识的深刻*和思想的深邃*。

2、文章结尾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什么?(3分)

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沉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及解析】

1、*:bd(b因果关系颠倒。不符合原文“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我的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的意思。d、四个“真理”的内涵并不一致,前三个“真理”的内涵一致,都指“沉思”;最后一个“真理”是前三个的升华,其内涵与前三个不相一致。(5分,答对一个给3分,错一个扣2分)

2、(1)答:文中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沉思能够像慈父一样给人以真实的*和永久的温馨。(3分)

3.①认识最高深的真理;②使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变得真实;③在领悟真理、生活、运动中获得我们的存在,并使我们的心灵安定,能排除迷乱杂念。(4分,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论沉思》阅读*

第4篇:《柳思》阅读题及*

①凭窗望去,窗前的几株柳树变黄变绿了,细软的枝条在暖融融的微风中摇曳着轻柔的身姿,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②说实话,我对柳的喜爱正是从窗前的这几株柳开始的。它没有松树的挺拔、伟岸,没有杨树的修直,更没有迎春、连翘那鲜艳的颜*。在许多人眼里,它不过是一种极普通的树,但正是这种普通和平凡,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四季的变化中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君子风范。春天,嫩绿的柳芽有序地挂在一根根柔韧的柳条上,给人以勃勃生机;夏季,柳以宽阔的胸襟宽恕了蝉的聒噪,给世界以清凉;秋天,许多树都在炫耀自己的果实,惟独柳默默地低头不语;冬季,万物凋零,是它最早传递春的信息,把漫长的冬天变得短暂。所以,柳在平俗中露出的高雅远比粉饰平俗而自以为高雅要真实可爱得多,不愧为树中之君子。

③柳作为君子,有谦逊的美德,它总是长条低垂,以平和的心境待人待世,也从不邀功请赏;相反,随和地任人评说,全不计较其得失,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融会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追求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这本身就是何等的超凡脱俗呀!

④说柳是君子,还在于它大度宽容,与世无争,即便生存条件再差,哪怕是戈壁荒滩,也处之泰然,随遇而安,从容豁达,不讲怨言,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以坦然的心境走自己的路,并总能驾起希望之舟。现今仍然健在的位于河西走廊的"左公柳"大概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柳活得最动人、最惬意,没有点君子的气量是很难做到的。

⑤柳是无私的。它将生命的种子藏于轻絮之中,随风飘撒,却从不选择明天的归宿,仅凭一节枝条,几捧沙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让春天得以延续。"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话里,我们足以看清柳的普通与平常,而柳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它那勃勃生机也在这句话中得到了更直白、更充分的评价。柳也在无私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⑥柳的普通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阅读题:

1.第②自然段把柳树与其他树作比较,请联系全段思考,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2.第③④⑤自然段列举了柳树哪三个方面的高贵品质?请用原文词语加以概括(每个方面不超过4个字)。

3.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第⑥自然段柳的普通所揭示的道理。

4.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请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在文中,柳树是君子的象征。现在,请从反面角度思考,指出柳树存在着的某一个方面的缺点或不足,并对其作一些描述。

【示例】柳树的弱不禁风

参考*:

1、先抑后扬,突出柳树的不平凡、不普通。

2、①谦逊②大度宽容(与世无争)③无私

3、人必须养成谦逊、大度宽容、无私的高尚情*,争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4、排比、拟人,具体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柳树在四季变化中表现出的高雅的君子风范,并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5、(略)

第5篇:我长大了阅读题及*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

后来,搬家了。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是只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阅读题:

1.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在”的具体内容是。(2分)

2.文中画线句是描写,作用是。(3分)

3.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2分)

4.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详写,略写)。请从括号中选出*填在横线上。(2分)

5.“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

1.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环境。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到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3.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详写;略写。

5.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意思符合即可)。

第6篇:长江之歌阅读题及*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阅读题目:

1,你从文中读到了长江的哪些特点?

2,文中用你称呼长江合适吗?

3,文中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你赞成吗?为什么?

4,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

1、从“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读出长江母亲用博大的胸怀,哺育着我们中华儿女!

2、合适,用第二人称你更容易抒发感情,表达了对长江的依恋赞美之情。

3、因为长江哺育了各族儿女,使高山大海永远联系在一起。滋润了每一寸土地,推动了新时代的发展。

4、抒发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赞美之情。